理论教育综述

发稿时间:2020-12-18浏览次数:81

4、规划、部署和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和三圈三全十育人工作,有制度、资源保证。

学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四史”教育深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多次开展集体备课,在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上下功夫,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2020年秋季学期在本科生中正式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20201024日,学校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建设专题研讨会,邀请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20多所高校、研究院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专家和课程建设专家深入交流指导,促进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能力与水平的提升。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市级示范校创建工作,成立上海中医药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公布实施方案和任务分解表,形成1+1+10协同联动模式,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一体化育人工作体系。以“大医精诚”为价值引领,构建以质量提升、协同发展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模式,着力培养有坚定信念、有奋斗精神、有创新思维、有文化底蕴的一流中医药人才,创建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

以学生党建为引领,融合多元德育工作主体、贯通多维德育工作平台,形成同心多层”“跨界协同”“三圈三全十育人的工作体系。继续创造性推进跨界协同育人共同体——服务学生成长导师团跨界协同育人共同体——岐黄育人实践基地等项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跨界协同育人共同体——服务学生成长导师团建设的通知》,做好导师团导师动态调整。“跨界协同育人共同体”项目入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根据导师团专题征文与经典案例进行汇编,出版《跨界协同育人共同体——教与学的对话》与《跨界协同育人共同体——思与行的融合》两本图书。与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组建了区域化党建引领、产学研协同创新讲师团,进一步落实《上海中医药大学岐黄育人实践基地管理办法》。

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理解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习活动。开展“杏林英才培养计划”,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医药青年英才。启动以“青马工程”为核心的“杏仁”计划,聚焦大学新生的思想引领,用理论武装大脑,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培养信仰坚定的优秀人才;实施以“大学生骨干研习营”为主体的“杏苗”计划,有效培养了团学干部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人际沟通技能;开展“杏花”计划,设立优秀传统文化第二课堂“淑女学堂”和“君子书院”,提升团员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开启“青杏”计划,举办小青杏MAX训练营、成立“全国中医药院校医务青年工作联盟”,提升附属医院团员青年管理能力和工作实务能力,体现了上中医附属医院青年工作的示范引领作用。

 

5、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思政课得到重点建设,教学改革有显著成果。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符合《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规范(2019年版)》。学校和院(系)主要领导每学期上思政课不少于一次。

学校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要求,本科各专业设置思政必修课程4门,设置通识选修思想与政治模块,开设与思政课相应的配套选修课,要求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增加形势与政策课程学分,在预科班中开设形势与政策(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保证本、专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开课不断线

加强思政课堂教育教学,守好思政课主阵地,拓宽思政课主渠道。着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思政课建设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在思政课堂中引入专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开展名师进课堂,将思政教学融入改革开放鲜活实践,促进课内和课外教学融通,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运用互联网教学平台和手机移动教学软件,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加强师生在网络上的联系互动。整合校内外各方资源,加强思政课课程群建设,开设“4+1”思政课配套选修课和80多门人文通识课程。通过集体备课、坐班答疑、自习辅导和教学督导,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鼓励有较高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党政干部、社科理论界研究人员参与思政课教学。跨界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走进思政课堂,为大学生、研究生开设理论丰富、内容深刻的讲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获得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立项;《形势与政策》增设课外实践教学模块,以“学生讲思政课”的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每年开展马恩经典诵读活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历史场馆,自编自导历史剧,将红色基因有机融入课程。

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是直属学校的独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科研组织机构,承担全校本专科生及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程建设以及日常教学管理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符合《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规范(2019年版)》。学院把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建设,严格教学管理,规范课程设置,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落实。马院教师在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中1人获得二等奖,在2019年上海市思政课教师教学比赛中获得一、二等奖各2人,指导学生获上海市大学生理论宣讲微课程三等奖,2位教师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经验交流暨第五届教学协作会议“精彩一课”展示中获二等奖,1位在第六届教学协作会议“精彩一课”展示中获一等奖。20203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鼓励学生自拍抗疫故事微视频,其中2个作品被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页选用。

学校以课程为依托组建团队,以团队为依托建设研究中心,通过教研室与研究中心联动机制,整体布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等12个学科研究方向,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为学科发展重点突破口。抓住中医药发展的历史机遇,发挥学科优势,把握社会热点、理论难点和中医药文化特点,培养具有浓厚中医药文化底蕴的青年马克思主义人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中医药文化、中医哲学、医学史等相结合,贯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人文社科研究的通道。

校领导每学期深入一线课堂,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思政课的授课,在学生当中反响良好。

 

6、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拓展中国系列课程,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有条件的高校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科。

学校整合资源,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依据学校的德育工作发展规划,制定上海市教委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体试点校的建设方案,形成党委统筹、党政齐抓、医教学研协同的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完善宣传、人事以及教学等相关管理制度,明确了以百门示范课程为先导、百分百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功能的课程思政改革目标。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果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继首批入选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整体试点院校,2019年又首批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每年资助一批专业课程德育建设项目,列入年度重点工作,现已建成专业课程德育建设项目100项,并建有15个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学校先后承办教育部中医学类教指委课程思政师资培训班和上海市教委的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高级研修班。

根据学校特色,组建专家团队,开设好“岐黄中国”品牌课程,打造具有浓郁学校特色、深厚文化底蕴的思政课“金课”,合力讲好中国故事、中医故事。学校主要领导以及具有深厚中医药文化底蕴的学术大咖等给学生上思政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工程“精彩一课”建设。

学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强化学校思政工作主阵地。制定并正式发布《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规划(2019—2025年)》,积极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20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我校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坚守思政理论课主渠道,推进政治理论课的配套选修课固定化、《形势与政策》课程率先规范化、著名学者专家走进思政课堂常态化。2019524—27日,成功举办第二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202010月,承办上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延安精神研究会第六次会员大会贺信精神暨延安精神与新时代的幸福观专题研讨会。近两年来,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立项或主持国家级课题3项,立项省部级课题5项,立项局级课题10余项。

【附件】

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立项名单

上海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项目表(100门)


7、定期开展干部师生思想动态调研或意识形态动向分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

定期开展师生思想状况调研,以问题导向推动工作落实。完成教育部以及上海市2019年、2020年教师思想状况调查工作,落实抽样调查问卷并撰写调研报告。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调研,走访校本部9个二级单位,召开10个党支部座谈会,与137名党员及群众座谈,发放问卷148份,落实整改举措2项。组织开展面向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形成《上海中医药大学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报告》,开展二级学院(研究生培养单位)学生工作专项调研,由校分管领导带队,共调研了18个学院(单位)。2020年开展学校教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问卷调查,充分了解我校教师对疫情防控、延期开学等相关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推动学校疫情防控和复工复学工作扎实开展。组织开展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课题,围绕“师德师风”“教师育德意识育德能力”等专题开展研究,进一步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做好课题申报、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等工作,现有在研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2项,2020年完成2018年度7个项目的结题验收工作。

 

8、规范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论坛、研讨会、讲座、印刷出版、广播电视、原版外文教材引进和使用的审核管理制度,把握意识形态阵地的正确思想舆论导向。

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制定《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系统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和制度清单》,抓细抓实意识形态管理工作。落实学校《关于举办形势报告会和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的管理办法》,实行哲学社会科学类报告、研讨会、讲座、论坛等一事一报制,抓好监督管理,压紧主管主办责任。

根据中央和上海市相关文件精神,为进一步牢牢把握正确的办刊方向,规范期刊出版活动,先后组织召开多次专题工作会议,对全校系统进行排摸,建立所有定期出版刊物清单,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上海中医药大学期刊管理办法》,成立期刊管理委员会,同时根据管理办法规定,完成本年度校内的期刊意识形态审查工作。本年度学校正式出版期刊全部通过年审。学校重视教材建设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积极意义,不断规范我校境外原版教材(境外原版教材主要是指外文教材、翻译版教材、影印版教材、教参等,下同)的选用管理,完善引进教材选用备案和审读制度,严把教材引进与使用关,制定并落实《上海中医药大学境外原版教材选用管理办法》,对于选用外文教材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选用流程、质量评估,监督机制、相应职责、责任追究等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在规范审核管理制度的同时,对于有效把握意识形态阵地的正确思想舆论导向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