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再现孤本芳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四诊集成》修复完成

发稿时间:2024-01-16浏览次数:8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古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邃智慧。为进一步做好我校古籍保护利用工作,2021年图书馆成立古籍保护利用研究中心,将中医药古籍保护工作提上重要日程。制定古籍保护相关制度,完善馆藏古籍修复操作标准规程,添置修复设备,2022年初步建成古籍修复实验室。2022年,图书馆顺利通过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复评工作。

《四诊集成》是图书馆古籍修复实验室建成后首部完成的修复作品。因为古籍“病症”复杂,本次修复挑战重重,整个修复过程持续数月。修复后的《四诊集成》颜色和谐,屏阅平整,达到预期目标。

《四诊集成》是清代吕绍元编纂的一部诊法类中医著作,原书共四册,卷一至卷三为望诊;卷四为望诊、闻诊、问诊;卷五至卷八为切诊。全书内容广泛,四诊齐全,论述精辟。图书馆所藏版本为清道光二十年(1840)双遂堂藏板刻本,是一部孤本中医药典籍。修复前该书破损病害情况主要包括:虫蛀、磨损、撕裂、老化、断线等现象。正式修复之始,古籍数字化工作人员在修复前对该书进行逐页扫描留存书影,再由古籍修复师对古籍破损情况分析研究,利用高精度电动厚度仪、无水酸碱度检测仪器,完成纸张厚度、pH酸碱度等定量测试分析。在馆藏十种纸张中,选配了材质、颜色及厚度相对接近的竹皮纸,作为修复补纸。然后制定最终修复方案,建立修复档案,以保证珍贵古籍文物安全。修复过程遵循“整旧如旧”原则,达到修复流程科学规范化。修补采用传统手工纸修补技法,环节包括打浆糊、编码、拆书、配纸、揭书叶、书叶去污、溜书口、补书、喷水倒平、折页、修边、捶平、压实、齐栏、订纸捻钉、裁切、打磨、装书皮、锥书眼、穿线等20多道工序,妥善解决了古籍存在的病害,最大限度保存古籍历史信息,达到预期目的。

修复前                                                     修复后

修复前                                                     修复后

《四诊集成》的修复完成,是图书馆通过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复评后取得的新成果,整个修复的实施对于提升中医药古籍保护和利用能力、加大珍贵古籍保护力度具有重要意义。(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