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系统三项成果荣获2022年度上海医学科技奖

发稿时间:2023-07-02浏览次数:185


628日,上海市医学会第三十七届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十七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理事会议2022年度上海医学科技奖颁奖大会召开。会上举行了2022年度上海医学科技奖颁奖仪式。

我校系统共三项成果荣获上海医学科技奖。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高春芳领衔的成果“高通量测序、数据库与模型算法在病毒及相关肿瘤诊治中的转化应用”荣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李福伦领衔的成果“基于海派夏氏皮肤外治特色疗法的技术创新与应用”荣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康复医学院许东升领衔的成果“外周神经根调控技术在神经损伤康复中的研究与应用”荣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获奖成果介绍


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成果名称:高通量测序、数据库与模型算法在病毒及相关肿瘤诊治中的转化应用

完成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同济大学

完成人:高春芳、王颖、黄晨军、肖潇、张晓艳、房萌、陈世鹏、吴传勇、徐学文、童林

成果简介: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约20%的人类肿瘤与高危病原体感染相关。高春芳教授领衔的团队,聚焦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HBVHPV等病毒准种及相关肿瘤多组学特征,融合高通量测序、机器学习算法和数据库、知识库,以临床适宜检测技术为抓手,从临床检验技术建立、分析性能优化,到多中心临床研究应用、关键变异位点的分子水平机制研究,形成以下代表性成果:成功自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通量测序NGS技术和视窗化数据分析报告流程,实现了病毒基因型、耐药位点、高危准种定量检测与高危预警;基于先进组学检测技术并结合临床检验和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了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宜于中国人群的FIB-GFIB-G+CarGC-GALAD模型等,为临床HBV相关肝纤维、肝硬化、肝癌等的辅助诊断和临床预后分层提供了实验室解决方案。合计完成了覆盖17个中心15000例的全国多中心研究与验证;首建基于文本挖掘包含万级以上条目的病毒突变、整合、作用靶序列等的数据库以及超过8000个靶基因的消化道肿瘤知识库;创新建立了基于国人5000例以上病例的HBVHPVEBV基因准种序列数据库和关联临床表型,并提供基于NGS病毒准种序列的高危指数在线计算。本项目兼具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可复制推广性。先进NGS技术、数据库和模型算法赋能临床检验,为病毒感染相关肿瘤的全程临床管理提供了前沿精准手段。该成果的获奖标志着医院检验实验医学团队正逐步迈向国内领先行列。


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成果名称:基于海派夏氏皮肤外治特色疗法的技术创新与应用

完成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成都大学、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

完成人:李福伦、邓禹、朱建勇、段彦娟、郭冬婕、郭婉军、王怡、刘欣、华亮

成果简介:

海派中医夏氏皮肤科,源自浙江德清百年疡医世家,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已经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李福伦教授领衔的团队主要在沪上“夏氏中医外科”重要学术思想的临床实践基础上,通过继承、筛选临床确有疗效的治法治则,深入开展技术挖掘、集成创新与转化推广工作,夯实中医药特色技术在优势病种中运用的物质基础,致力于解决皮肤疾病“中西医结合”防治的核心瓶颈,初步实现了可以推广的核心技术,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李福伦教授牵头项目是对夏氏皮肤科特色外治技术的多年总结,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形成了慢性唇炎的新认识与分期序贯治疗策略,率先提出了“热毒成瘀”为慢性唇炎发作的核心病机,以“清热解毒、缓急止痛”法联合糖皮质激素序贯疗法降低唇炎复发的中西医临床策略,入选了全国慢性病康复适宜技术,参与制定了全国化妆品协会标准;通过采用现代中药化学分析与药物筛选技术,深入发掘“养血祛风”药物的潜在物质基础,有望为“血虚风燥”类临床顽固性皮肤疾病建立中西医结合的序贯诊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针对性弥补停药后“最后一公里”的易复发短板问题,实现中西协同;项目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健委创新团队,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支持,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其中3项专利成果已成功实现技术转化,连续多年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受邀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培养了中医皮肤科团队人才,团队负责人李福伦教授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青年岐黄学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带头人,上海市优秀带头人,上海市曙光学者培养计划等,也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十四五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皮肤与性病学》的主编,团队成员多人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和上海市科委“扬帆计划”资助。


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成果名称:外周神经根调控技术在神经损伤康复中的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完成人:许东升、陈玉辉、赵静、白玉龙、毛也然、郑娅、顾春雅、朱光跃、孙婷婷、陈羽峰

成果简介: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脑卒中、脊髓损伤等是导致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的常见病、多发病,迄今为止仍是世界医学难题。许东升教授研究团队创新的非经颅外周神经根磁刺激(Nerve Root Megnetic Stimulation)的治疗方法可靶标围损伤区的神经根,通过激活外周感觉神经传导束(脊髓丘脑束或后索),提高感觉运动网络关联激活度、神经可塑性和运动学习效率,最终提高运动执行与控制功能。

外周神经根(腰丛或臂丛特定靶区)是神经调控技术的重要外周远隔靶区,通过激活本体感觉和浅感觉上传发挥作用。感觉诱发电位和近红外成像检测,可评估刺激效能。外周神经根磁刺激具有以下优势:在成熟的中枢靶点经颅磁刺激的基础上,通过中枢/外周协同增强的基础研究和临床验证,取得了神经根刺激技术的理论依据支撑、技术优化方案和临床验证资料,为多靶点神经调控技术提供有效靶标;外周神经根磁刺激作用靶点具有精准和多维度的特点,包括对上行感觉环路、脊髓反射回路,远端神经纤维的多重激活与调控,具有更广泛和任务导向的康复价值;突破了神经调控的时空局限性,在脑损伤急性期、昏迷期、重症期、痉挛期可发挥独特的作用,是早期康复的重要工具,具有安全性、靶向性和个体化的特征。

项目成果先后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单位推广应用。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在医院临床,还在相关国内核心期刊(四川大学医学版)作了专题报道,作为主编促进了英文期刊Brain Network and Modulation的创刊;课题组团队对技术的推广也在科普工作中取得认可。申请人围绕该研究方向承担科研课题3项,该项技术的前期基础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该项技术也作为核心技术体系,作为课题二组长参加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2020主动健康肢体运动障碍项目。发表SCI及中文论文10篇,共被引用117次,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7名。科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