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落实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相关工作要求,教育引导大学生探寻生命意义,实现生命价值,6月14日至6月17日,由上海市教委德育处立项、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指导,上海中医药大学承办的2023年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中国文化下的生命智慧与高校心育实践”专题培训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举办。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近二十所高校的学生工作负责人、辅导员、专兼职心理咨询师三十余人参加了本次培训。
培训伊始,上海中医药大学学(研)工部部长沈漫回顾上海中医药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多年来基于中医药文化背景,致力于构建中国文化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育人环境、挖掘本土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努力和尝试。
专题培训由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王庆其以“中医药文化中的生命观”为主题开讲。他着重介绍了中医学文化有关生命的认知和理解,带领学员认识生命,体会生命意义。他讲到,中医学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构建了“天地人三才一体”的医学模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来源、生命要素、生命理想状态、生命价值可提炼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形神合一,乃成为人”“中和”“人者,天地之镇”,最后强调了“人命至重,贵于千金”。讲座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阐释生命,帮助高校学生工作者建构未来中国人的生命观。
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李其忠以“和煦则春,惨郁则秋——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精神养生”为题,诠释《论语》《黄帝内经》《备急千金要方》《养生论》《医述》的相关章节,通过引经据典、结合实践经验,向学员们生动讲述了情志养生之道和情志养生之术,为中国特色的心理教育工作提供新视角、新思路。
中国心身医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何裕民以“中国传统的精神光谱说”为题,基于对人类精神心理的宏大叙事和整体纵览,总结了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提出了心理活动的“演进”图,进行了东西方心理光谱的整合,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价值观的重视及对心理健康的意义。
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名誉院长赵旭东教授以“文化与心理治疗:认识中医的文化疗愈力”为题,提出文化影响人的外在行为和内心世界,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他介绍了文化精神医学、心身医学的有关论点和方法,从西医心身医学科医生、心理治疗师的角度,交流有关中医心理疗愈力的看法,为学员们深刻理解和感受心理学提供了文化特色的视角和着眼点。
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张黎声和遗体捐献志愿者尹伊以“以青春致敬生命”为题,为学员们呈现了生动且感人肺腑的一堂生命教育课。课程以生命之意、生命之悟、生命之道和生命之魂为主旋律,介绍了上海中医药大学的“解剖学第一课”。遗体捐献志愿者尹伊以一名老党员的身份叙说了自己的生命故事,学员在潸然泪下中走进遗体捐献者的内心世界,对生命怀揣感恩、敬畏和责任。
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彭卫华从中医生命智慧的关切、中医生命智慧与中国传统生命智慧的联系和区别、中医生命智慧中的工夫修养、中医生命智慧与现代生命教育的关联四个方面展开。她将中国文化经典与精神分析理论相结合,向学员阐释了以“身体”为本体和载体的工夫修养即中医生命智慧。
区别于传统的培训授课形式,上海中医药大学还安排了生命之“大”体验活动——人体经穴解剖学陈列馆、解剖绘画展及“大体老师”纪念廊的“沉浸式参访”。由上海中医药大学解剖学教研室主任邵水金教授和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办公室主任张宇奇带领,学员们观察人体塑化标本,了解人体内部的解剖结构,观赏医学生对脏器解剖结构与功能意义的联想而创作出的绘画作品,聆听关于大体老师的故事,观摩学生感恩墙和追思堂,在遗体捐献者纪念园为所有的大体老师默哀和祈福……通过该课程学习如何将“珍惜生命、敬畏生命”融入心育实践中,感受到生命的智慧、价值的升华。
上海中医药大学生命与死亡的哲学思考课程联合讲师、教育戏剧实践者张寅带来了一场教育戏剧体验,用融合学科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带领学员们沉浸式参与故事共创过程。
学员们纷纷表示,本次心理培训用人文和医学的视野审视生命,理论深厚,体验性强,有利于在未来工作中结合实际,开拓新时代学生心育实践新形式。[学(研)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