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系统5项成果荣获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发稿时间:2023-05-26浏览次数:187


526日上午,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召开。大会公布了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共授奖316项(人)。我校系统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有5项成果获得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其中,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科学技术普及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项目名称:中药质量评鉴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药标准化研究中心

主要完成人:王峥涛、谷丽华、杨莉、徐红、王瑞、张紫佳、侴桂新、吴弢、王长虹、吴立宏、石燕红、李林楠、程雪梅、陈依琳、夏丽

项目简介:

中药基原复杂,药效物质不明确,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难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成为制约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本项目面向国家中医药发展重大需求,依托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中药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中药标准化研究中心,以传统的辨状论质理论为基础,原位、在线、绿色化学分析、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多维色谱/质谱联用为核心技术,将提取工艺与药效、安全性评价相结合,挖掘关键质控点,辨识专属功效成分,建立精准表征方法,阐明质量传递规律,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在专属性、药效相关性指标成分高通量筛选确立,多基原易混药材品质评价、珍稀濒危/贵细/进口药材快速、无损鉴别及与功效相关的质量标准建立等方面取得创新性进展。以科学、先进、适用为宗旨,经系统的方法学评价,实现标准的高效转化,大幅度提升了中药的国家标准水平。

10年来,研究制(修)订中药系列标准共66种:ISO-中药材国际标准5种;《中国药典》标准26种(填补药典空白3种;修订23种,包括新增指标成分,改进分析方法,建立多基原药材共同标准制订新模式等);进口药品注册标准1种;《香港中药材标准》17种;地方标准2种;团体标准1种;企业标准14种。主编《中国药典》(英文版)、《中国药典中药材薄层色谱彩色图集》(中/英文版)、《中药质量研究专论》(英文版)等专著、教材、译著6部。发表论文218篇,其中SCI论文166篇,总他引3500余次,高被引论文1篇;权威中国期刊论文20篇。获专利授权20件(转让2件);获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唯一的创新金奖。

研究为标准服务,标准为生产、临床应用服务。中药国家标准的提升对于保证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安全性,促进中药现代化、产业链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主导研究发布的中医药-板蓝根、枸杞子等ISO系列国际标准对于提升中药标准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推动中药材及相关产品的国际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项目名称:中药临方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真仁堂药业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洪燕龙、张磊、王优杰、冯怡、周桂芳、林晓、沈岚、鲜洁晨、鲍远全、吴飞

项目简介:

该项目发明属于中药制剂学科。

中药临方制剂既能满足中医辨证加减的要求,又可以克服汤剂苦涩难咽且储存、携带不便的问题,大幅提升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及临床疗效。当前中药临方制剂以手工、半机械化生产为主,生产效率低,辅料用量大。本项目以中药临方制剂机械化、智能化生产技术及设备开发为目标,近十年来取得了多项创新技术发明及研究成果。

1.在国内外率先提出了“中药物料分类-处方和工艺智能决策-在线控制与智能生产”的中药临方制剂创新研发模式,推动了浓缩水丸、原生药粉水丸、颗粒剂、片剂以及个性化矫味的中药临方制剂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开发,并将技术引入到临方制剂的加工生产及中药新药科研临床样品的制备中,验证了专利技术的可行性与先进性。

2.构建了集理论依据、技术方法、评价体系为一体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药临方制剂技术研究与应用体系,发明了中药物料智能分类、制剂处方和工艺智能决策、真空黏性过程分析、个性化矫味等中药临方制剂核心技术,实现了高效、高载药量的中药临方制剂机械化、智能化生产,推动了手工泛丸非遗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已申请专利12项,其中10项获得授权,形成了中药临方制剂技术研究与应用的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群,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企业等科研项目资助22项。受《中国中药杂志》等国内核心期刊约稿,在国内首发中药临方制剂专题文章两期;发表文章54篇,其中SCI文章25篇。出版了国内第一本中药临方制剂专著《中药临方制剂技术》,引领临方制剂技术发展。

该技术获得企业和患者的青睐。2019年产值达1200万元,2020年、2021年产值以20%以上高速增长,三年累积直接经济效益4579.2万元。此外,该技术用于上海凯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知名新药研发单位的24个品种的科研临床样品制备,其中3项获得临床批件。目前该技术已推广至上海、浙江、江苏、湖北、河北、北京等多个省市。


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奖二等奖

项目名称:针刺麻醉——让中国原创重新走进公众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主要完成人:周嘉

项目简介:

针刺麻醉被WHO认可为中国医学科学研究五项重大成果之一,在全国针刺麻醉发展停滞沉寂之时,周嘉教授带领团队自2001年起,从最难的心、肺手术入手,将既往清醒状态下的“单纯针刺麻醉”技术,创新改良为浅睡眠、自主呼吸状态下针药复合的“现代针刺麻醉”技术,避免了气管插管,减少全麻70%的麻醉镇痛药量,降低大剂量麻药对人体的副作用,减少术后疼痛及镇痛药物的使用,减少并发症发生,加速康复,节省医疗费用,让针刺麻醉回归正确的发展方向,开启了我国针刺麻醉创新发展的新局面。还将该技术科学地拓展运用在颈、胸、乳腺、四肢、盆腔等手术,以及心脏介入、胃肠镜等治疗中,辐射效应扩大到整个围术期,造福了数以万计的人民群众。

团队重新确定现代针刺麻醉的优势病种,制定临床应用规范和手术指南,通过上海市医学会评审,被批准为中国原创新技术。使上海成为全国开展针刺麻醉临床实践的排头兵,仅岳阳医院每年针麻手术8000余台。“针刺麻醉临床应用及研究”被列为上海中西医结合工作七十年特色和优势的四项探索中西医研究新模式之一,获评全国改善医疗服务最具示范案例。团队还将技术和理念推广至美法德及新马泰等国,造福世界人民,高质量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医药文化全球传播。

周嘉倾注了20余年心血致力于针刺麻醉的临床研究和科普传播,并牢牢掌握话语权,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英国BBC、法国及德国国家电视台等国、内外主流媒体1300余次报道,举办或参与1000余场科普讲座、义诊咨询、专业培训、国内外会议报告等,撰写发表科普文章100余篇,还制作了大量科普作品,让中国原创技术重新走进公众、走向世界,被誉为“针刺麻醉全球传播大使”。2022年,SMG历时一年半跟拍团队完成的纪录片《针尖下的生命奇迹》在东方卫视和凤凰卫视播出后一举摘得同时段全国卫视收视率第一名,在国内外再次掀起一股现代针麻的热潮。曾荣获2019年上海市科普创新奖科普贡献(个人)二等奖,2020年上海市科普创新奖科普贡献(组织)三等奖。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项目名称:悬吊黏膜下痔切除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市中医医院

主要完成人:郭修田、金文琪、李鹏、李小嘉、胡婕、姜东萍

项目简介:

所属科学技术领域:中医外科学

环状混合痔为肛肠科难治的肛门病之一,而在处理痔核的同时如何保留皮肤黏膜桥以及如何减轻术后疼痛、避免肛管狭窄等并发症是其中较为棘手的问题。悬吊黏膜下痔切除术是一种较为前沿的治疗混合痔的手术方法,将处理外痔的剥离方法运用到内痔的处理,尤其在治疗环状混合痔方面,在保护肛门功能,恢复肛门形态,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规范手术技术操作,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对悬吊黏膜下痔切除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适应症等采用随机、盲法、平行、对照、多中心、大样本的方法开展临床研究,形成临床规范并进一步推广应用。从而丰富中医外治法,推动中医外科外治法的传承、创新、发展。技术创新内容:

1.方法创新:项目团队根据中国人群的肛管解剖结构特点,将现临床上较为认可的“静脉曲张”及“肛垫下移”学说相结合,首先提出悬吊黏膜下痔切除术进行治疗环状混合痔。

2.技术创新:悬吊黏膜下痔切除术不仅仅是进行结扎阻断痔核血运,更是运用悬吊的方法将松弛的肛垫恢复解剖位置,从而恢复了肛门正常解剖结构,保护了术后肛门功能。

该项目获得多项局级课题的资助,学科成为上海市中医临床优势培育专科,上海市中医痔病联盟建设项目负责单位,形成的科研成果在院内外实施多年,规范推广方案在10家医院得到推广应用。获得国家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7篇,培养研究生5名,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效应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作为上海市中医痔病专病联盟负责单位,每月深入社区举办科普讲座1场,利用“市中医公众号”微信平台及电视、电台报纸媒体,全方位多渠道进行本方案的推广与科普,同时,建立了科室微科室,并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在《活到100岁》《X诊所》等栏目进行了现场录播和答疑,解决了一大群中老年患者的现实问题,起到了较好的社会效应。


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奖三等奖

项目名称:“守正气,截瘟邪”疫病防治科普实践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主要完成人:张玮

项目简介:

张玮教授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感染科主任,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和肝病副主委,治未病分会常委,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理事,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主委,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WHO脂肪肝健康教育基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曾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抗疫先进个人,全国最美中医、上海市医务工会先进个人、上海五一劳动奖章、十佳公共卫生工作者、三八红旗手等。从事传染病防控34年,凭借至善医德和精湛医术,她带领龙华医院感染科团队多次成功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她提倡“四位一体”理论,自创养肝操、肝病保健食谱,形成了中医肝病科普推广体系。新冠疫情以来,她24小时待命,昼夜坚守在抗疫第一线。她熟读疫病经典,博采众长、灵活运用,把膏方、穴位按摩、五音疗疾、香薰疗法、药膳食疗、养生功法等廉便验的预防及调护方法,她创制预防方、麻杏清肺颗粒,扶正清肺预防方、新冠康复茶饮、新冠穴位按摩预防操等有助于新冠防控和病后康复。出版发行《发热门诊的标准化管理和中医药防控》《新冠肺炎中医防治读本》免费上线,全网直播点击量达238万。她曾在上中医、海医大和上交大,以及中蒙和中泰国际新冠学术会议推广中医中药防治新冠的理念,展示中医智慧。在中国中医药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及东方卫视、上海电视台、上海教育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上进行科普80余次,出版科普书籍5本,学术会议讲座交流100余场,借助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科普60余次,也深入大中小学、企事业单位、社区卫生中心以及革命老区实践“精准扶贫”,受到国内外广泛好评,为感染病防控做出巨大贡献。科技处、各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