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开展文明班级创建和诚信教育。学风建设有计划、有措施,学风考风良好。
学校将三全育人理念全面融入学生工作,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和诚信教育,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效用,开展文明班级创建,形成良好的效果。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制定诚信教育工作方案。通过新生教育、主题班会等形式,组织新生学习研读《上海中医药大学学生手册》,明确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提升自身约束力,做合格大学生。毕业生离校前组织开展感恩助学、诚信离校主题教育,将学生诚信教育融入大学生资助体系全过程。
组织参加“2022年长三角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论坛”活动。各二级学院、研究生培养单位结合专业特点,以班会和组会的形式开展学风建设大讨论,组织研究生签署了学术诚信承诺书。学校研究生院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研作风学风建设的文件、相关部门关于科研诚信规范性文件进行汇编成册,形成《医学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相关文件汇编》。面向研究生群体开设《科研诚信与学术道德》课程,全面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健全考核评价体系,营造学术诚信环境,树立优良学风。在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系列活动中,邀请林国强院士给青年师生作题为《牢记使命,立德树人》专题讲座,持续推进集“主题教育、方法学习、学术实践”三位一体的诚信教育实践模式。
学校还面向国际学生新生开展恪守科研规范,提升学术修养的主题教育活动,介绍学术道德的相关政策、校纪校规,组织学生参加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讲座、论坛、竞赛等活动,进一步树立尊重科学规律、恪守学术道德、端正学术态度。
为加强学校考务工作管理,树立良好的学风与考风,使考试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维护学校考试的公平、公正。学校前后发布了《上海中医药大学考试管理条例》《上海中医药大学考场管理规定》等相关相关规定,为营造良好的校园考试环境与考风考纪奠定了制度基础。同时依托学生思政工作队伍,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进一步加强考风考纪的引导与教育,现阶段考风良好。
45)加强网络育人平台建设,强化育人内容供给和载体创新、技术支撑。开展网络思想文化建设和网络文明素养教育。
“一站式”学生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学生事务,涵盖60余项业务和服务,加强对师生教学、科研、公共服务的覆盖,赋能学校网络治理。开展 “思政+学生团队建设”,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和和服务意识。同时学生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还是信息公开和宣传平台,宣传学校奖助勤贷、党团教育活动、奖学金获得学生风采、大学生年度人物等模范事迹等,筑牢网络育人工作宣传阵地。
以“五育并举”作为易班平台工作定位,丰富“易班”项目模块,丰富网络育人内涵,主动抢占网络新阵地。依托易班优课的课群教学系统,引导教师探索专题式教学方式,开展2023年易班优课“学习二十大”教学课群比赛。学校易班发展中心深入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充分发挥易班思政教育作用的同时,不断增加易班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积极探索利用易班等平台开展网络育人新模式,引领学生积极改变、成长成才。
持续加强网络育人平台建设和网络文明建设,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学校官方微信、校园网积极建设正面宣传阵地,发布学校新闻报道。校园网主页完成改版工作,重新梳理定位校园网主页版块和功能,结合用户浏览需求,设计制作网页新版式。修订《上海中医药大学校园网建设与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校园网内容发布和维护更新工作,提升校园网运用水平。学校疫情防控封闭管理期间,微信开辟主题专栏,采用素材征集、一线采访等多种形式,深入挖掘师生员工在上海和校园疫情防控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和感人故事。上线推出“云游校园”三维实景小程序,实现对校园室外27个实景和雕塑故事的三维实景浏览,制作38个中医药历史文化故事中英文介绍,展示10处校园室内文化地标法人命名及其内涵,利用网络平台发挥校园环境的文化育人功能。开发制作“我爱国风潮”短视频小程序,将电视专题节目内容制作成22个短视频投放多媒体平台传播,探索文化作品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路径。截至2023年8月,学校官方微信累计阅读次数532万人次,粉丝数增至17.2万。积极参加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视频作品《一个医用木箱中珍藏的红色记忆》荣获第六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微课二等奖。
组织召开学校网络和信息安全工作会议,针对学校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主要党政负责同志进行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及宣传,与各二级部门负责人签订网络安全责任书,压紧压实网络安全主体责任。通过制作网络安全宣传册,组织网络安全知识竞赛,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期间的现场宣传活动和在部门公众号上推送网络安全相关宣传内容,开展网络文明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积极培育有高度的安全意识、有文明的网络素养、有守法的行为习惯、有必备的防护技能的校园“四有”好网民。加强学生网络骨干队伍建设,探索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的新途径,面向学生开展网络文化安全教育,线上展示文化活动和网络文化产品,提高学生网络文明素养。
46)心理健康教育有课程、机构、人员设施保障,通过评估并达标。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学校将心理必修课纳入人才培养计划,计划2023年9月开课,在原有心理健康选修课(《大学心理健康与团队训练》)的基础上,联合校心理教研室师资,进行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建设。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中心,现有校级心理导师团导师13名、特聘心理健康教育专家2名,中医心理专家12名、专职心理咨询教师3名,兼职心理咨询师47人,学院心理成长营营长(即学院心理辅导员)13名。专职教师每年参加相关专业培训,设立心理办公经费、教育活动经费及科研经费,设置心理咨询室、沙盘与游戏室、音乐辅导室、团体培训室、团体培训区及学生活动区,并配备相应设备器材。疫情期间联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特设心理危机服务督导专家组,开通24小时心理支持网络通道,服务覆盖全校师生。
每年举办新生普测,对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发展潜能等方面进行专业测评,并完成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动态分析与会商指导信息化平台注册,参与心理测评试点工作。通过“上海中医药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介绍”“零距离接触心理咨询”“橙心澄意伴成长”系列手册、特制的心形减压球等,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彰显着心理朋辈力量。
47)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管理服务工作形成体系。学生资助制度健全规范,资助育人工作推进有力。
学校作为上海市首批实施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的高校、上海市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示范校,始终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需求,依托我校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的优势、教育部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平台优势,以中医药健康服务为主线,做好创新创业顶层设计,提升校园创新创业整体氛围;开设“青囊”创新创业研习营,孵化孕育创新创业成果;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库,强化导师的制作力度;完善激励机制,营造科创氛围,探索形成符合高等中医药院校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在校本专科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覆盖面达90%以上。
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就业”“保就业”的决策部署,充分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深入开展“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校长办公会议每年专题研究学生就业工作情况。举行线上线下宣讲会和招聘会,运用各级各类就业平台拓展就业渠道。通过岐黄育人实践基地搭建学校与社会合力育人的职业生涯教育平台,科学构建“分层分类”的沉浸式生涯教育活动。落实毕业去向登记制度,强化就业统计监测,用心用情帮扶就业困难群体,为毕业生求职保驾护航。学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已连续四年超过上海市平均水平。积极组织应届毕业生参与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
不断提升学生资助管理水平,做到资助工作管理制度、工作责任、工作程序和资金使用监督、管理规范。修订和完善《学生手册》各项资助工作实施办法,制定《上海中医药大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等,为学生资助工作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健全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资助工作队伍,创新工作方法,在做好“保障型资助”、强化“精准资助”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资助内涵建设,提升资助育人工作水平。以资助项目为载体加强对受助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业指导、心理疏导、就业帮扶、志愿服务和职业素质教育,强化资助育人工作中的人文关怀、感恩意识教育。针对受助学生群体深入开展爱国、励志、诚信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着力培养造就有理想、有本领、有传承创新精神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