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综述

发稿时间:2023-09-01浏览次数:33


41)落实以教学为中心,有资源配置、质量监控、工作评价和教学事故处理等制度保障,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达到90%以上。

我校是首批入选上海市“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的试点高校之一,学校认真落实教授、副教授上讲台制度,鼓励优秀教师参与本科第一线教学,近年来主讲本科生课程(不含讲座)的教授占学校教授总数(不含其他类教师)的比例为100%。同时,新进教师100%从事教学助理工作、青年教师100%参与教学团队完成跟师学习和系统培训、本科专业100%组建教学团队、完善以课程坐班答疑和自习辅导为主的师生共同体建设。

学校实行本科教学工作例会制度,完善本科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及运行保障机制;建立以校长、院长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主管校长负责、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牵头、学院和教研室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专家和学生信息员共同参与的校、院、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按照教学管理的各个流程,制定了有关教学过程管理的系列制度,并针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实验课教学质量、临床见习质量、毕业实习质量、教学质量年度报告、教学事故处理等做了明确的规定,做到质量保障有制度可依。


42)推进高水平高校、学科和专业建设。完善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机制,发挥好智库等决策咨询机构,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城市改革创新发展。

学校深入推进国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上海市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改革为动力,系统谋划、前瞻布局、整体推进,不断深化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国际交流等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各项任务。学校中医学和中药学两个学科继续进入国家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行列。发挥学科优势,发展一流本科教育,培养卓越中医药创新人才,多项教育教学模式探索和战略研究助力国家教育改革,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数量和等级位列全国中医院校和上海市属高校前列。依托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三大主干学科,聚焦中医临床重大疑难疾病和中药研究前沿,加强科学研究和创新。学科系列成果在医学界顶级期刊、重大科技奖项、临床服务能力等方面实现持续突破。

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基于临床大数据的经典名方循证评价、智能制药、创新药物研发平台,拓展高质量成果转化路径。不断提升高校知识溢出服务与转化能力,首轮建设期间,立项横向科研课题219项,成功转让12项成果,胆宁片、复方木尼孜其颗粒等药物获得海外注册。

实施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引领战略、“一带一路”中医药走出去战略、中医药国际化研究战略、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推进战略,牢牢把握中医药国际话语权。学校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研究中心发挥智库决策咨询作用,持续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城市改革创新发展。报送新冠相关信息234篇,完成100国中医药海外发展国别研究报告,决策咨询报告共获84次省部级及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包括:2篇获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5篇获中共中央办公厅录用,23篇获副国级(含政治局委员)肯定性批示,13篇获市委办公厅及市委宣传部录用,41篇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

依托国家医学中心、3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发挥附属医院优势学科作用,牵头组建长三角一体化专科联盟建设,与外省市合作共建医院,服务“长三角一体化”战略;通过区校合作,促进五大新城区域内中医专科竞争力和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发挥国家疫病防治基地(上海)示范引领作用,对新冠肺炎奥密克戎变异株中医核心病机及其防治进行研究,形成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中医药防治“上海共识”,“一方一功”的中医药防治轻型新冠病毒感染“上海方案”。


43)学校语言文字管理和使用规范,师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达标。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和《2018年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要点》,学校了成立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并于2015年完成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工作。

学校结合师资与教学管理,要求新职工入职、教师授课、学生回答问题,均使用普通话,板书和课堂作业书写均使用简体字;结合学校日常管理,规定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立体化、交叉性管理;结合校园环境建设,倡导全校师生员工在教学、会议、集体活动等校内各种场合均应使用普通话,使用规范汉字。并将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常态长效,将文字应用纳入课程建设,推进普通话水平测试;结合各类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同时,学校充分利用普通话推普周的品牌宣传平台,将语言文字日常宣传与常规工作相衔接,将推广普通话工作纳入日常工作,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讲普通话的良好氛围。每学年学校统一组织普通话水平考试及汉字应用水平考试,2023年有845人报考了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目前师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