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综述

发稿时间:2023-09-01浏览次数:83


5)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制定实施方案、形成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单位,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经验做法和工作品牌。学校将“三全育人”(或立德树人)作为纳入高校巡视整改、“双一流”建设、教学科研评估范围,作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学校首批入选上海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市级示范学校创建单位,成立“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及专项工作组,构建党政齐抓共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落实1+1+10协同模式和专项组组长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上海中医药大学关于“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市级示范高校创建实施方案》,落实工作任务和责任清单,分层分类完善各项育人职责和规范。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凸显“五度”育人特色:组建50多个“跨界协同育人共同体——服务学生成长导师团”,扩大育人广度;积极推进“思政+中医药文化”教育创新项目,提高育人精度;在全国各地搭建60余个“岐黄育人实践基地”,拓展育人深度;开展“岐黄修身”文化素质教育项目,诠释育人高度;打造“澄·橙”心理文化健康品牌项目,传递育人温度。

学校把立德树人纳入高校巡视整改和“双一流”建设关键指标,把实施“三全育人”工作情况纳入《上海市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考核评估范围,通过一系列举措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不断完善“三全育人”的评价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和问责机制,将“三全育人”推进落实情况作为目标责任制党建质量考核和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立德树人工作扎实推进。


6)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持续深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坚持落细落小落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和各类主题活动中,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案例评选和展示活动,激励学校系统师生医务员工做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主线,按照“落细、落小、落实”的要求,围绕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全校系统推出评选11件有效融入的育人案例,并通过专题展示促进交流互鉴,构建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

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通过“早安国旗”品牌活动、“青春践行二十大”主题班会、大学生征兵宣传活动等,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2022年学校发布“跨界协同育人共同体——服务学生成长导师团”2.0建设方案,充分挖掘“名医名师名家”资源,注重全方位、多资源整合,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挖掘特色、打造特色,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持续深入推进跨界协同育人共同体工程内涵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高质量党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制定并深化“七个一”学生党建远志计划2.0建设方案,进一步引领广大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7)加强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宣传、阐释和实践转化。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落实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定期报送工作成果。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四史”宣传教育有机结合,作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将学习教育作为各级党组织的重要政治任务,推动系统党员干部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学校制定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方案,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推进会、总结会,迎接市教卫工作党委党史学习教育第一巡回指导组巡回指导和市委党史学习教育第六巡回指导组延伸指导。学校党委成立6个校级指导组,聘请党建督导员、老专家、老干部任组长,对24家直属党组织单位开展全过程巡回指导。学校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共召开会议5次,研究重大事项;办公室召开例会15次,下发工作提示34则,落实具体工作。向上级报送动态信息119则、专报34篇;编发学校工作简报23期;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发布媒体报道180余篇;开设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网站,在校园网、专题网发布党史学习教育报道470篇,官方微信报道131篇;校报制作专刊7期,刊载专栏报道73篇。


8)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提升课程教育教学质量,拓展“中国系列”课程等选修课建设,落实“大思政课善用之”要求。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课程思政改革有显著成果。学校和院(系)领导每学期上思政课不少于1次。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课程学科建设,按规范要求做好组织领导、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教学组织和经费保障,积极推进“马工程”重点教材使用全覆盖。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聚焦思想政治课、综合素养课及专业课功能定位,挖掘提炼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为突破口,打造跨教研室、跨学院、跨学校的课程教学团队。通过马院教师与校外专家对接、全程听课、开展学术研究等方式,培养青年教师。以“岐黄中国”课程群建设为抓手,以“岐黄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为重点,筹划虚拟教研室。启动13门课程建设,孵化高水平课程。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善用大思政”理念,开门办思政,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堂——中医青年百年党史学思践悟”现场教学;实现本科7门思政必修课社会实践全员、全覆盖;在本硕博思政课中推行“大班教学小班讨论”,促使党的创新理论入耳入脑入心。

在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整体试点校”、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的基础上,学校制定《上海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领航计划实施方案》,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工作。为解决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和实践问题,学校成立张黎声工作室,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2022年中心入选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学校教务处将课程思政要求融入课程建设和预算内课题建设的要求中,每年资助一批项目。学校已有16门课程获评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其中2门课程入选教育部示范课程;11个课程团队获评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其中2个为教育部示范团队;5名教师获评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其中2人为教育部教学名师。

学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按照中央确定的课程方案开设课程,落实课程和学分及对应的课堂教学学时,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新版本统编教材,并纳入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学校加强教材建设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的管理,有实施细则,有专门机构专人负责,有教材编审选用工作机制,做到马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

党委常委会会议、校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学科建设情况。党委书记、校长每年赴马克思主义学院调研至少1次,听取学科发展、学院建设相关情况汇报。党委书记、校长带头听思政课、讲思政课,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2021年以来,校领导讲思政课56次。


9)定期开展干部师生思想动态调研或意识形态动向分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

定期开展师生思想状况问卷调查,召开各类师生座谈,以问题导向推动工作落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落实教育部以及上海市师生思想状况抽样调查工作,并形成调研分析报告。围绕立德树人、师德师风、三全育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等内容,近三年组织立项校级思政类、德育类研究课题29 项,关注过程管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力解决师生思政教育及管理服务中的新问题。积极搭建教师思政工作交流平台,每学期开展教师思政工作专题研讨会,关注教师思想动态,关心教师成长发展。党委常委会每年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关于学生思想状况调研情况的汇报。充分发挥学生辅导员、青年教师班主任、“跨界协同育人导师团”的育人作用,深入学生群体,把握学生需求,提升育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