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研道德与学风建设 我校举办“一方·疫方”思政云课堂专题讲座

发稿时间:2022-06-02浏览次数:403


61日,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一方·疫方”思政云课堂平台,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凯先,为学校师生作题为“加强科研道德与学风建设 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专题报告,在线参与听讲逾7000人次。讲座由学工部(研工部)部长沈漫主持。

云课堂伊始,校长徐建光致辞,回顾了过去两个多月中,学校师生、附属医院医护人员和校董单位等各支队伍在疫情防控一线夜以继日开展救治和支援工作,让岐黄医者“仁心济世”的使命与担当闪耀。他表示,本轮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国强,全国名中医、我校原校长严世芸等名医名家分别领衔科研团队迎难而上,助力抗疫跑出“加速度”。学校闭环管理期间,以交叉科学研究院柯细松教授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工作者,逆行成为实验室里的坚守者。疫情大考之下,科技工作者展现了动人的生命力、奉献精神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他希望同学们通过聆听陈凯先院士的讲座,深刻学习领会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重要性,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心怀“国之大者”。

陈凯先院士的报告围绕科学精神,从学术道德与学风问题的本质与挑战、科学精神内涵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科学精神在中国的传播、科研不端和不当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如何预防、加强科研伦理、科研规范、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科技工作者七个方面展开。报告中,陈凯先院士引用了王淦昌、华罗庚、居里夫人、霍金、钱学森等中外科学家的科研事迹,向广大师生阐述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和科学精神。通过详实的案例和政策法规解读,提醒同学们要严于律己,守住科研底线,严格科研规范。最后,陈凯先院士鼓励同学们面对眼前这场疫情大考,以迎难而上、创新敢为的勇气和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把研究论文写在科研战“疫”的第一线,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互动环节实录

王新婷(曙光临床医学院,博士生):尊敬的陈院士,您好!正因为有您这样的前辈领路人,给予我们中医药青年学子信心和勇气,引领我们秉承科学、严谨、无私的学术精神,投身到中医药振兴发展的伟大事业中。我想向您请教: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接轨国际化、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方面,如何平衡中医药在现代化研究中科研创新和保留传统特色之间的关系?其次,您对于正在进行中医药科学研究的青年学子有何寄语和期许?

陈凯先:一方面,我们要坚持认识到中医药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珍惜我们宝贵的科学遗产和文化遗产,而使它在当代发挥重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地用当代的科学知识来跟中医药结合,探索它的内涵,促进它在新时代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这方面也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同学们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怕吃苦,认真做事。

朱奕霖(中药学院,本科生):陈院士您好,在听完您分享的科研经历后,我对于未来的学业与职业规划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轮廓。我是药学专业的学生,想向您请教一下,目前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领域等在制药行业快速发展,能够降低药物研发成本、提高研发效率,那我们在未来如何能够将中药的创新发展与这些新兴制药领域有效结合,去弥补目前在中药有效成分研究上的不足呢?这又需要我们新时代的药学生具备怎样的能力呢?

陈凯先:在当今,我们确实可以用人工智能的手段,在大数据的基础上来运用开展我们计算机的辅助药物的设计,药物的模拟等。但我们还要结合中医药的情况来努力发展适合中医药的模型,比如我们可以形成庞大的数据库等。我们要努力做到用多学科拓展知识面,实现多学科的交叉,同时确保基础扎实。

学生感悟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王淦昌的案例故事”,面对各方面都在催促尽快宣布“重大发现”舆论压力,王淦昌秉持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如实报告研究成果和不同的可能性,最终在反复的科学实验下证明这个现象并非重大新发现,才避免了一场学术乌龙。我认为作为医学生我们应当牢记嘱托和使命,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崇高的科学精神鞭策自己,做新时代学术研究的出色汇报者与新时代国家复兴的科学答卷人!

 ——基础医学院 余天星

陈院士的讲座让人受益匪浅,今后我们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严肃、严密、严格、严谨的思考问题;培养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奉献精神,逆境拼搏、奋斗不息的拼搏精神;同时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拒绝病态科学和伪科学等,成为潜心科研、脚踏实地的研究者,报国者。

 ——针灸推拿学院 牛晓蝶

通过讲座我又对学风建设的背后所蕴含的具体问题有了更为详细的了解,学界众多学者对于学风道德建设有不同的看法与见解。恪守学术规范是繁荣学术发展的根基,也是国家培养各类人才的重要保障,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坚守学术研究的道德和底线是每一位学术研究者所应当坚持的。

 ——马克思主义学院 徐东莹

[学工部(研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