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交叉科学研究院张卫东教授团队在冠心病中医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发稿时间:2021-11-19浏览次数:1366


近日,我校交叉科学研究院张卫东教授团队在中医药主流期刊Chinese Medicine (Q1)在线发表Exploring biological basis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with two distinct Syndromes by integrated multi-omics and network pharmacology strategy研究论文。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是中医药理论的精髓所在。中医证候的生物学基础是中医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挑战。我校交叉科学研究院张卫东教授带领研究团队整合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网络药理学及生物信息学等技术手段,选择寒凝气滞和气滞血瘀型两种证候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临床样本的多组学宏观表征与网络药理学靶点网络相结合的“干湿”整合研究策略,探索冠心病两种典型证候的生物学基础和诊断标志物。

该研究首先采用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方法对寒凝气滞型(44例)和气滞血瘀型冠心病(37例)患者血清代谢谱与蛋白质谱进行分析,建立两种典型证候的特征代谢物与蛋白质谱。在此基础上,采用网络药理学策略对临床上治疗上述两种典型证候的中药复方作用靶标网络进行分析,获得冠心病寒凝气滞与气滞血瘀两种证候的典型特征网络,并与代谢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结果进行交互验证。研究结果显示不同证候患者具有显著不同的代谢紊乱,寒凝气滞型冠心病患者以泛酸和辅酶A的生物合成(pantothenate and CoA biosynthesis)异常为主,气滞血瘀型冠心病患者以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D-glutamine and D-glutamate metabolism)、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alanine, aspartate and glutamate metabolism)、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glyoxylate and dicarboxylate metabolism)异常为主。另外,下调的PON1ADIPOQ可能是寒凝气滞型冠心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APOEAPOA1可能是气滞血瘀型冠心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该研究为探索中医证候的生物学基础提供了一种多组学研究策略,对中医临床的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我校交叉科学研究院博士后吴高松和赵静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博士研究生赵静,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宋妮雪为并列第一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我校交叉科学研究院张卫东教授、李后开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沈晓旭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蛋白质组学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周虎课题组的大力支持。(科技处、交叉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