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研发智能中医系统实现5G网络远程医疗诊断

发稿时间:2019-04-16浏览次数:2376


413日,“5G时代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理想20周年科技论坛”活动在中国电信信息园区举办。我校与上海理想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在会上展示了“5G+智慧医疗”的医疗服务场景——居民在社区医院,甚至在家就可以享受专家级的医疗服务。

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科学家张旭,上海市浦东新区常委会常务副区长姬兆亮,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上海市委副主委邵志清及上海市科委,经信委,复旦、同济、交大、华理等知名院校,各类商会、行业协会的专家代表参加会议,我校教学实验中心代表张彤主任参加。

张旭作“上海脑-智工程,从基础科研到智能产业发展”主题演讲,邵志清介绍了上海人工智能发展的情况与思考,郑奇宝教授、李易教授分别作专题演讲。中国电信系统集成公司总经理刘志勇,上海电信领导马益民、马明、周益平、常朝晖、王海建等观看智慧医疗的现场演示。

本次合作是我校附属岳阳医院与中国电信上海公司继上个月共同发布首个双千兆智慧医院之后,运用5G技术推进远程诊疗的又一成功案例,标志着上海5G+AI医疗行业的解决方案日趋成熟。

活动现场,人们见证了一场由“揽镜自照”引起的奇妙诊断。一位志愿者在现场模拟了患者在家利用我校最新研究成果——“医疗智能镜”远程就诊的过程。这面“神奇的镜子”能够在整理仪容的同时,采集居民的面象、舌象、问诊等信息,并通过5G网络传送至云端,经AI分析后给出健康报告和个性化的健康指导方案。

 “医疗智能镜”产生的健康报告可以通过云端传到社区医院家庭医生那里,医生看到检查报告有异常时,就会立刻打电话给患者,请他到社区医院就诊。

当社区医院医生在给患者进行常规诊疗却仍无法判断病因时,就会使用远程医疗的第二个“法宝”——中医四诊仪,通过网络连接我校系统专家医生,为患者进行远程诊疗。

中医四诊仪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检测病人的面象、舌苔、症状、声音、脉象等,使中医的“四诊合参”数据化。这些“四诊”数据同样需要通过5G网络上传到云端,利用云端中医辨证论治模型给出临床建议。

在使用时,患者将脑袋贴近四诊仪的圆筒状装置,灯光闪过,很快就能采集到病人的面象、舌苔、症状、声音、脉象等信息,并通过5G网络上传到云端,云端的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会快速输出符合患者病症的中医药方。

虽然彼端的医生第一时间收获了云端的四诊仪检测结果,但是由于中医的“望闻问切”对色差有着极高的要求,因此远程医疗邀请的专家医生提出用8K摄像头查看患者更清晰的面象、舌象。8K的清晰度是标准高清的16倍,在这样高保真画面的加持下,效果堪比亲临现场诊疗。

在现场演示环节,志愿者只需在8K摄像头前站定,大屏幕上就能同步投射出超高清画面,志愿者的脸色看起来比照片上更加“红白分明”,也更生动。为了更全面地记录舌象,患者需将头部依次朝左右转动,张大嘴巴露出口腔,让摄像头完整采集数据。

通过这一系列远程医疗检查,仪器已经将各种检测信息都输入了“方证辩证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面对复杂的病例,在社区医院医生的初步判断后,会把“方证辩证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给出的临方上传到远程医疗平台上,请另一名专家医生通过远程医疗平台进行操作会诊。专家医生会诊后会开出了处方药,并将处方药信息传到社区医院,由制药中心通过智能制药机将处方直接制成药丸,快递到患者家中。

通过这一场“天涯若比邻”的会诊,病患不用再去医院忍受奔波、排队之苦,只需要在家就可以享受到远程医疗优质、便捷的专业诊疗服务。而这一切,都是基于理想公司远程医疗云平台、AI辅助诊断应用、电信的5G等云网融合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上实现的。

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5G的未来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通过“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的5G网络,借助医疗影像交互平台进行医疗诊断,可以实现传统中医“望、闻、问、切”诊疗方式的远程化,展现了中医线上智慧诊疗新模式。(教学实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