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各地各高校深入开展思政课教学质量年各项工作,打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教育部于6月22日在复旦大学召开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上海调研片会暨高校“课程思政”现场推进会。我校党委书记曹锡康,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惠蓉,基础医学院教授张黎声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学院领导和学生代表参加会议。
张黎声老师带来《人体解剖学第一课》,这是一场神圣而庄严的仪式,是对心灵的一次洗涤。他用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数次掌声,几度哽咽,这是对生命的感恩、敬畏。在张老师的细细述说中,仿佛在与大体老师进行时空的对话,他们说:“我宁可你们在我身上千刀万剐,也不希望你们成为医生后在病人身上割错一刀。我接受了医疗的福利,而今我将自己奉献给你们作为教学资源,未来我想造福更多和我一样的患者。”课前向遗体鞠躬,上完课献花表达敬意,学生与逝者这样建立了情感的关联。原本“冷冰冰”甚至令人望而生畏的人体解剖课,如今透出温暖的人文情怀,学生在收获专业知识之外,得到人格的历练与提升。与此同时,复旦大学陈果老师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小学”说起,带领学生一起解读大学之道。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一步步走来方能到达君子有容乃大的崇高境界。上海大学顾骏、顾晓英两位老师组成的“双顾组合”则用一堂《大国方略》课,更加坚定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我校党委书记曹锡康就“坚持全课程育人,深化课程思政改革”汇报学校整体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情况。学校的课程思政工作,是党委领导下、举全校之力的顶层构建工作。在课程思政工作的推进中,需遵循教学规律,不断挖掘有效路径和载体。强化课程思政的学术研究和效果评价,是建立育人长效机制的关键举措。学校课程思政工作的有效开展,要依托一系列体制机制的配套保障。目前,学校的课程思政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学生作为德育工作的受教者和获益者,以自己的言行表达了对课程思政的认可,也展示出新时期医学生的高尚情怀。学校正在推进“构建大思政格局的课程德育改革项目”,提出“100%的课程建立德育目标并渗透德育元素,专业课程德育重点建设项目达到100门”的要求,力争通过进一步提升和完善课程思政的工作方法、实施路径和评价激励体系,扎实构建起“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和育人氛围。此外,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以及江苏省教育厅、浙江省委教育工委、安徽省委教育工委、福建省委教育工委、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交流发言。
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刘大为就贯彻落实教育部党组总体部署,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与思政课教学质量年各项工作提出要求。会议认为,上海“课程思政”改革敢为人先、谋划超前,路径清晰、层次分明,领导重视、建章立制,取得了重要进展,体现了上海市“改进”的努力、“加强”的时效、“创新”的意识、“提高”的水平,为构建以思政课为核心,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提供了一套有价值、可推广的“上海经验”。